首页文章荟萃亲情文章婆婆的心

婆婆的心

时间03-20 22:34发布访客分类亲情文章浏览1181

景婆婆祖籍山东,出生地也在山东。在她还是个十几岁小姑娘的时候,家乡那边的一个表姨经人介绍来东北农场工作,发现这边生活条件比老家好很多。农场大规模经营粮食生产,那里的工人有工资,平时粮食蔬菜副食品都供应齐全,人们生活很富裕。于是表姨就想带景婆婆(那时叫景妮儿)出来闯一下,一是有个正式工作,将来也好嫁个好人家享清福。

景婆婆那时年轻有激情,自己倒是心劲十足,想跟着过来闯荡一片新天地,但终究是个女孩,父母不放心,没能成行。直到二十二岁那年,村里不止一人随着表姨来到东北的农场,而且都说这边确实生活条件好,她才在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下跟表姨来到东北。

她去的农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,那时各方面条件都比家乡强百倍。景婆婆感觉自己掉进了福窝里,干起活来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。

很快就有人为她提亲。

男人也是农场的工人,一看就是老实忠厚的本分人。那时候找对象也不讲究别的,只要是正经人家,干活肯卖力气,人老实是受女孩子追崇的优点,一起过日子放心。

景婆婆侧面打听了两回,又亲眼相看一下,就同意了。

婚后,两个人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很快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。

谁知好景不长,儿子九岁那年,两个女儿一个七岁一个五岁,孩子爸爸却意外生一场病去世了。从此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,难处可想而知。

景婆婆生性要强,性格也是承继了山东人的一身豪气,人品好就更不用说。

见她年纪刚三十出头自己带孩子不容易,有很多好心人劝她再找一个男人一起生活。也有男人相中她,托人说媒,都被她婉言谢绝了。她心里有自己的想法,假如重新成家,就算男人再好,也不敢保证自己的的孩子不受一点委屈。只要自己咬咬牙,再熬十年八年的,孩子长大了,日子也就好过了。

就这样,靠一双勤劳的手和省吃俭用,景婆婆愣是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。

三个孩子相继成家的时候,景婆婆还不到五十岁,按当地的惯例,她跟儿子家一起生活。儿媳是本村人,自己不爱管事,凡事都听儿子的。大女儿嫁在本村,二女儿嫁到邻村,两个女儿都时常回来探望。

景婆婆精力充沛,从孩子小时候起凡事都自己拿主意,操心操得习惯,家里家外大事小情总是她一个人说了算。有了孙子以后,她忙完地里的活,就全心全意带孙子,直到孙子考入名牌大学,她也已经六十多岁步入老年人行列。

村里人看到景婆婆一家人和和睦睦,都说景婆婆是有功之人,应该享到儿孙的福。

这几年,儿子承包了三十亩稻田,两口子在景婆婆的指挥下,起早贪晚地忙,虽然吃了很多辛苦,但家里的经济条件明显改观。

家里有钱了,儿媳的想法就有了变化。她一贯听受婆婆调遣,从来没有自己主张哪怕是买件衣服。她觉得现在有条件了,有些事自己也可以做点主,该买的东西要置办一些,该享受的时候也不必那么克扣自己,更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事无巨细都听婆婆的,她不想像婆婆那样苦一辈子。她婉言对婆婆说,妈妈您年岁大了,以后就不要过多地操心了,您只管享福,家里的事我们都能做好。

儿媳是好意,觉得母亲大半生吃辛熬苦,现在条件又允许,何必过得那么艰辛。

景婆婆可不那么想,她时刻牢记祖训,有时当思无时苦,好天要积雨来粮。对媳妇的说法,她并不认可,反而在心里想,才过几天好日子就翘尾巴了,这是要夺我的权啊!我还没死呢,你们就想让我交权,我这辈子的苦都白吃了。嘴上不说什么,心里闹起了别扭,并不按媳妇说的做。

媳妇劝说一次无效,再三规劝可就没那么好的语气,有时候难免挂点脸色。一来二去的,婆媳俩关系变得有点微妙。儿子是个孝子,心里总是想着母亲多年来受的苦,他不忍心违拗母亲,又不想媳妇受委屈,两面用力地维护着,最后成了风箱里的老鼠——两头受气。

景婆婆心里越发不舒服,忍了再忍,还是对女儿絮叨絮叨。女儿当然向着妈,觉得嫂子是条件好了烧的,忘了当初妈妈受的累,她撺掇妈妈搬到自己家里住。

话是这么说,女儿的确一片孝心,但如果母亲真去了女儿家,儿子的脸就成了抹布,要被当地人戳脊梁骨的。

婆婆这点道理还是懂的,打死她都不会去女儿家。她有时也想放手不管,但每每事到临头,她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。就这么别别扭扭地住在儿子家,她感觉自己一点都不幸福。

唉!人就不能太安逸!当年那么困难,一家人同心同德,谁都想着对方的好,苦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。现在条件好了,因为对生活方式的观念不同,两代人之间反而生出许多嫌隙。以前那种相互包容相互谦让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!

是婆婆就没有过好日子的命,还是因为舍不得孩子操心反遭不满,是不是该适时放手,给孩子们一个施展拳脚的空间了?

丹鸟快递快吗,好像不如其他快 那只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