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日记随笔年俗乡趣-过小年

年俗乡趣-过小年

时间2022-02-15 09:00:51发布浪漫的风分类日记随笔浏览234

一说起小年,你可能就会想起腊月二十三,或者腊月二十四。但我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小年--正月十五。

你也许会说,正月十五不是元宵节吗?是的,在多数人的印象里,这一天就是元宵节,这一天都要吃元宵。可我们这里这一天是不吃元宵的,我们吃的是饺子。哈哈,或许这就是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吧!

说起小年这一天除了一家人围在一起,热热闹闹的包饺子、吃饺子外,最让人开心的莫过于晚上带孩子去大街上打灯笼玩了。

外甥打灯笼-照旧(照舅),这个歇后语你不陌生吧?说起来可能就与我们这里小年的风俗有关呢!

听村里老人说,这种习俗要追溯到农耕时代,那时由于自然、战争、医疗等因素,不少小孩会夭折,人们最基本的愿望是五谷丰登、人丁兴旺,送灯取“灯”的谐音“丁”,祝愿“人丁兴旺”。那时,女儿出嫁后,第一年的正月,如果女儿未生育,娘家人要送灯笼给女儿家,希望女儿能多子多孙。女儿生了孩子后,娘舅要一直给孩子送灯到12周岁,因为在古代12岁算已长成成年人,不易夭折。舅舅给外甥一般送莲花灯、麒麟灯、石榴灯、长命富贵灯,都表达了“人丁兴旺”的祝愿。而且灯笼要在元宵节烧掉,意味着红红火火,而且来年还要送新的,所以不能留旧的。随着灯技的发展,制作灯笼的材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现在的灯笼用的是塑料、电子灯,灯笼都不烧掉,来年舅舅只送一副电池就好了。

小时候的小年是最美的回忆。吃完晚饭后,小娃娃由大人抱着,大一点的自己打着灯笼,从各个胡同里出来,在大街的空地上玩耍。

正月十五月色如水,洒在乡村的一片祥和里。一个个红红的灯笼从小巷里飘出,把银色的月光燃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,孩子们跑着闹着,比较着,看谁的灯笼好看,看谁的灯笼明亮。灯笼形式各样,材料不一,明亮不同:有皱纹纸做的西瓜合灯、葫芦灯、彩球公鸡灯,也有竹篾为骨,玻璃纸蒙面的宫灯、八楞梅花灯,这种灯比较明亮,玻璃纸上画一些简单的彩色花草图案,显得更加精致好看。但大多数都是高粱箭做骨,粉连纸蒙皮的四方灯,四面用土版印刷的戏曲人物,或者花鸟鱼虫也显得惟妙惟肖,简洁漂亮。

我也给妹妹做了一盏灯,虽然笨拙,却是我费尽了我的所能。首先找到粗细均匀的高粱箭扎成一个长方体框架,再做一个比上面正方形小一半的四边形,把它四角和上边的正方形四角相连,灯笼的框架就完成了。然后找来我做作业本的粉连纸,裁成和四面大小一样的长方形,在上面画出我喜欢的图案,用蜡笔涂上颜色。把它们依次糊在四面,上面也糊上有简单图案的白纸,灯笼主体完工。然后找一块比灯笼底面稍长的木条,在中间倒着扎一枚图钉。接下来在图钉两侧,与灯笼上面小四边形对角线同宽的地方钻两个眼,用一个长长的柳条弯成倒*U”状从两个孔穿出固定,把这个U形架底面进去,上面小孔穿出,灯笼大功告成。

虽然笨拙,但毕竟是自己亲手打造,我挺开心,小妹也高兴的直拍手,娘也夸我做的好看。切看看我这灯笼:一面是骑白马舞双锤的小将岳云,相对面是亮相擂台英姿飒爽的杨七郎,转过来是昂首挺胸的大公鸡,相对面是调皮可爱的小松鼠。上面点缀简单花草,也不显单调。

吃完饭,点上蜡烛,按在图钉上,把柳条从灯笼穿出系上细线用小棍挑着,就可以玩了。

妹妹挑着灯笼,来在大街上,走在孩子们中间。大家都说我做的好看,画的不错。当时我心里可真是美滋滋的,别提多高兴了。

*灯笼会,灯笼会,打的小孩不瞌睡”,*灯笼杆,灯笼杆,打的小孩不合眼”孩子们唱着童谣,玩着闹着,透出无邪和天真。高潮的部分莫过于大人逗孩子们玩了:那就是比赛看看谁的灯笼会打滚儿。

在大人们的怂恿下,孩子们比试着把自己的灯笼在地上翻跟头,有的不小心就烧着了,只剩下骨架,孩子们并不会哭,反而哈哈大笑,灯笼烧了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。

夜深了,街上的灯笼渐渐少了,月光依然皎洁。

人们进入了梦乡,明天还要早起,正月十六要早早起来烤火,烤去病痛顽疾,烤去贫穷烦恼,烤的富贵平安,烤的红红火火。

小年一过,一切都是新的,一切都是蓬勃向上的开始。

来碗茴香馅饺子,不放醋 人生小栈